嘉昭十五年,五月十六,大雨滂沱,云颢黑沉。
庞大的神京城,如同蛰伏的巨兽,巍然而森严,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息。
科举舞弊大案,经过两天醱酵,终于轰传全城,已呈沸扬之势
九名今科贡士,二名落榜举子,先后受到牵连而下狱,后续还会牵连多少学子,形势会糜烂到何等程度,谁也无法预料
神京城中三百名今科贡士,原本喜气洋洋,等待金榜题名。
顷刻间风雨激荡,他们的青云荣耀之路,一下被按下暂停键。
三百贡士因等候殿试开榜,所以必须留在京城,别无他法,但他们内心的惊恐和战栗,难于言表。
会试开考之前,因那蓝皮册子流传市井,不禁造就官员拜谒之风,应考学子之间联络交往,也被最大限度加大。
九名贡士已牵连入狱,他们在三百贡士之中,又有多少相识交往之人,其中纠葛联系,更加错综复杂。
原本清贵非常的今科贡士,哪个能说自己完全置身事外,谁也无法确定,推事院稽事校尉是否会找上自己。
这些曾步入皇极殿的士人骄子,如今皆坐立不安,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
神京城中还有数量不菲的落榜举子,但凡身为举子,皆薄有资财,他们本打算寓居神京读书,积蓄人脉,以备下次春闱卷土重来。
自从科举舞弊消息,席卷全城,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给这些落第举子也造成巨大压力。
他们按理该在舞弊大案中可置身事外,但这次牵连入狱之人,偏偏就有两名落榜举子。
会试入考之前,进入蓝皮册子的官员,都受到考生拜谒追捧,这些落榜举子皆或多或少参与其中。
名入孙山之人,还要牵扯进舞弊大案,不仅是倒霉,还要成为他人笑柄。
所以,这日天还没大亮,许多落榜举子,冒着大雨泥泞,聚集神京四门,等到城门开启,要早早逃离这是非之地。
落榜举子大量离京的异象,推事院和三法司并不是毫无所知。
但是未曾事发,即便以推事院的嚣张跋扈,也不敢阻拦上千落榜举子离京,否则出师无名,必定引动大事。
时间过了辰时,就在神京四门开启,无数落榜举子鱼贯出城,仓皇离京……
与此同时,大周宫城之中,号炮三响,更鼓轰鸣,奉天殿早朝开启。
……
奉天大殿,龙椅之上,嘉昭帝脸色阴沉。
昨日日落时分,周君兴已将舞弊案侦缉进展,写成奏章呈报御前。
其中包括十一名贡士举子的供状,以及推事院主审丶大理寺听审记录。
虽然嫌犯供述,各有不一,但舞弊取巧之举,脉络真实明晰,难以辩驳。
自都察院御史孙守正当庭弹劾舞弊之事,嘉昭帝不仅下旨推事院丶大理寺侦缉案件。
同时,让郭霖下令神京中车司档口,调派精干人员,暗中刺探舞弊案相关信息。
今日辰时早朝之前,嘉昭帝御前收到中车司秘札,其中记载:
周君兴对舞弊之事,似早有知机,缉拿人犯异常迅捷。
其中根由,推测黄宏沧春闱前中毒遇害,推事院主理其事,由此怀疑春闱有阴私之弊,暗中着手稽查。
可能为佐证不足,一直隐而不发,及至十四日孙守正弹劾,落地举子周严举报,使推事院前因贯通,行迅雷不及掩耳之事。
推事院拿问涉嫌士人十馀人,虽行严刑逼供,但言辞证据确凿,皆有旁证为佐。
除了首犯吴梁的审讯,由推事院单独审理,其馀十名嫌犯审讯,大理寺正杨宏斌皆听审,且并无异议……
……
这份中车司秘札,让嘉昭帝从另外角度,对此次科举舞弊案,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他会用周君兴为推事院院使,本就以其为帝王利刃,不是取其清明中正,而是用其严酷狠辣。
嘉昭帝深知周君兴处事凌厉果断,可称之干吏,却不是君子。
事先知机,因无实证,隐忍不发,待得时机,揽功邀宠。
周君兴会做这样的事,并不让嘉昭帝觉得意外。
他既会用酷吏之臣,自然对其阴郁之行,会有其特殊考量权衡,至于是否会秋后算帐,另当别论……
此事的要紧之处,不是周君兴的行事手段,而是主考官徐亮雄与涉事士人,确实存在舞弊之举。
周君兴就算手段再阴险狠辣,也绝对没有本事,强迫一位正三品高官和十馀名殿试贡士,不约而同行舞弊之事。
因此,在收到中车司秘札之后,推事院上呈审讯奏章被迭加佐证,嘉昭帝愈发怒火难遏。
在辰时早朝开启之前,他便在乾阳宫便发出口谕,命锦衣卫拿问禁闭在家的徐亮雄,即刻入大理寺狱,由三法司会审。
自孙守正当庭弹劾科举舞弊,作为主犯的徐亮雄,早已被朝野内外众目睽睽,不知多少人暗中关注徐府动静。
今日天未大亮,锦衣卫蜂拥进入徐府,堂堂正三品户部左侍郎,被锦衣卫推搡押入囚车。
此等炸裂消息,飞快在城里扩散,今日入朝的官员,许多人都通过不同渠道得知。
徐亮雄正式入狱受审,说明此次舞弊大案,已呈覆水难收之态,临近一锤定音之果。
虽然事情刚发生不久,但各衙主要官员,已清晰把握此事脉络走向。
逢此大势,身为官场之人,不管是奉迎上意,还是出于其他目的,都要做出若干反应。
嘉昭帝在早朝之前,将徐亮雄缉拿入狱,这大概就是他的深意。
君王行事,不仅要师出有名,更要百官同声,簇拥而行……
……
等到早朝官员站定列班,山呼万岁,参拜礼毕。
嘉昭帝说道:「礼部尚书郭佑昌,朕命你覆核徐亮雄所出拟题与会试制题,是否有鬻题之嫌,如今可有定论!」
郭佑昌走出官员列班,说道:「圣上,臣接圣谕之后,当日便接洽推事院,得涉案举子招供誊写之徐亮雄拟题。
其文如下:盖闻学之为王事者,始三皇五帝至于今日,未有改也,然古今有殊时,帝王有异治,世道有升降。
各因其时以为治,而无一定之论,延世传代,可贯千年之法……
徐亮雄所出会试策论制题为:学人皓首穷经,治学深思,终为俯之以王事,上古皇帝之始,即为不易之圣贤道统。
然春秋有变迁,君王有贤愚,黎民分贫富,敌酋有多寡,臣僚各忠奸。
圣贤道统不可易,然一时之法,无一定之论,何以可治百世之事……
臣几番仔细推敲,徐亮雄点拨拜谒举子所用拟题,虽与会试策论制题,言辞完全不同,但其题意文脉相通。
举子如会试之前,熟读刘吉川之《退思记》,以其文旨揣摩作答徐亮雄拟题。
其答题之法,只要稍微修改调整,就能一以概之,用来作答会试策论制题。」
郭佑昌这番话一说,朝廷官员爆出一片轻微哗然。
当今圣上对徐亮雄鬻题之嫌,不可谓不慎重,特地让礼部尚书郭佑昌进行核查。
礼部尚书郭佑昌,乃是当世可数的儒学大家,他方才说的话语,逻辑缜密,鞭辟入里,难以质疑。
参加早朝的一众文官,都是科甲进士出身,对于会试策论制题,都是个中老手。
他们听了郭佑复述拟题和制题的内容,对其分析推断,都是颇为认可,徐亮雄鬻题之嫌,已经板上钉钉。
官员之中有心思敏锐之人,想到会试前一日,黄宏沧突然出事,徐亮雄仓促继任主考之位,并接掌黄宏沧策论制题之责。
当时他只有一夜时间,用来编制会试策论考题,如此短促时间,想要编制上佳考题,颇有难度。
徐亮雄素有恃才傲物之名,是个极爱脸面之人,他多半是短暂时间内,难以想到尽善尽美的题旨。
大概是之前所制拟题,是他的得意之作,于是仓促间便借用拟题题旨,制定出会试策论考题,前因后果交合,鬻题应运而生……
……
玉阶龙椅之上的嘉昭帝,听了郭佑昌之言,脸色愈发阴沉。
说道:「春闱之试,国之大礼,徐亮雄身为主考官,行止懈怠轻忽,致使鬻题舞弊之事横生,朕所托非人。
朕命大理寺对其严加审讯,寸责必纠,盘问家眷奴仆,举子拜谒徐府,可有贿赂献媚之举,但有实据,数罪归一,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