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大明门东会堂开会(2 / 2)

朕就是万历帝 破贼校尉 4511 字 16小时前

要是我们对自己的尊严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谁还看得起我们?」

「我们改变不了一切的阿莲,现在比过去好多了,我们得等,千百年都等了,不差十年八年的。」

「舅舅,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去找能改变的人。现在比过去好多了,但我们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好好多好多倍。」

董理看着俞巧莲,听懂她话里的意思。

「阿莲,你真的决定了。」

俞巧莲没有回答,只是继续说自己的想法,「舅舅,我除了会背戏本,没有读过什麽书。但是我感觉得出,皇上在开天辟地,在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他要摒弃一切不该有的,建立一个全新的,嗯,章程啊,秩序什麽的。大概就是这些。

舅舅,这是我们大好的机会。」

董理往座椅上一靠,幽幽地说:「阿莲,我活了四十多年,懂得一个道理,你得到了什麽,必定要失去些什麽。」

马车沿着正阳门大街,穿过正阳门,来到很快来到大明南门。

马车没有特别通行证,根本进不去,于是沿着西江街向西走,再拐到时雍东街向北,来到西长安街向东走。

绕了一个大圈,来到与承天门只隔着一条长安街的大明北门。

吴兑接任顺天府尹后,觉得朝廷有司经常去南苑畅意馆开会,有失体统。

毕竟南苑被定为京师娱乐休闲区。有司官员去那里开会,文恬武嬉,太不像话。

于是他找到内阁和戎政府,说服了张居正和谭纶,又说服了海瑞。然后拟定一份奏章,希望以大明门为中心,扩建一个「中央行政区」。

规划是西江米巷和东江米巷扩建为贴着内城城墙的两条街道,以正阳门为界分西江街和东江街。

收购西江米巷和东江米巷以北,戎政府和内阁办公区周围的房屋,有了空间,就开始扩建改造。

靠着长安街修建两个大会堂,东西会堂。

往南边修建两个大行政区,东区和西区。

东区为内阁和都察院。

西区为戎政府丶锦衣卫和宣徽院。

合理规划,全部按照新式建筑来设计和修建。

全部修建六层楼高的办公楼,按部丶寺丶府单独设计不同部门的办公楼大体相同,但外形有明显的差异。

为什麽只修六层楼?

因为隔着长安街的宫墙有十二米高,城楼屋顶有二十七点五米高。

再如何臣工的办公楼怎麽能比皇上的宫殿还要高?

原本设计院是按照十米来设计的,被朱翊钧驳回,改为十八米。

相隔一百多米的距离,十八米高建筑物跟十二米城台和二十七米高的城楼比,还是矮了一头。

大明门行政区规划呈到西苑,很快就被朱翊钧批覆,开始动工。

万历六年后,大明很少对外大规模用兵,大部分精力在进行艮巽洲开拓,以及稳定西线。

军费开支减少近半,有钱来搞这个大工程。

吴兑修了两年,调去任东海总督,南宫冶接着修。

修到万历十年,陆续完工。

都是钢筋混泥土的框架式建筑,装修又以简洁实用为主,不需要像西苑畅意馆那样细致奢华。

工程进度很快。

马车到了大明北门,这里有岗哨。

下了马车的俞巧莲和董理递上邀请函和身照,警卫军军官仔细检查后放行。

走进北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条水磨青石铺设丶看不到一道细缝的大街。

大明街。

乾净整洁。

两边各有一栋宏伟的建筑。

东西大会堂。

东会堂是新式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立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周围环列一百二十八根圆形廊柱。

屋顶采用平顶,四周围有重台,四角突有挑檐。

从大明街走过五十米的平坦宽阔的广场,走到台阶前,俞巧莲和董理仿佛站在泰山山脚,遥望岱顶。

高山仰止!

走上十二级台阶,看到十二根巨大的汉白玉石柱,从台基撑到了屋顶,每一根两三个人都环抱不了。

石柱上刻着神话故事,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补天,从夸父追日到后羿射日,从精卫填海到刑天舞干戚

一根柱子一个故事,栩栩如生,震撼人心。

石柱后面是一个空旷到顶的长廊。

长廊里面是落地玻璃,从屋顶到台基,分成一格格的,茶色的玻璃晶莹剔透,看上去就像一方方的水塘。

正中间有五扇大门,每一扇都足足三米高,中间最宽,左右两扇的略窄,最外的两扇最窄。

站在长廊上,仰头看着石柱,感受着巍峨庄严,俞巧莲有些头晕,双腿打颤,胸口里的心脏噗通乱跳。

同样被震撼的董理先反应过来,看到台阶走上不少人,看上去都是同行,连忙拉了拉俞巧莲。

「阿莲,进去了。」

「好!」

俞巧莲懵懂地跟着董理,顺着人流从左边第二扇大门里走进去,一进去又被震惊。

大厅十几米高的,显得非常空旷。

里面站了两三百人,散在各处一点都不显眼,就像几百只蚂蚁。

俞巧莲环视一圈。正面有门,左右两边也有门。

往哪里走?

董理说:「去问问吧?那边有个问讯处。」

「好。」

走到问讯处圆台前,还没开口,有个人影从旁边跳出来,冷不丁跳到前面,把俞巧莲吓了一大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