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章 各位戏曲工作者
俞巧莲站定看仔细,发现是朱轩妮。
她穿着一身天青色男式学生装,类似陆军军装,欣喜地看着自己。
身后还站着五人,大皇子朱常浩丶二皇子朱常瀚,两人都穿着同款式的学生装,只是颜色略有不同。
杨金水一身飞鱼服,头戴忠靖冠,笑眯眯地站着身后,方圆五米没有人敢从旁边过。
再后面是两位陆军军官。
东会堂大厅里,往来站立的人,穿什麽衣服的都有。
朱袍丶青袍丶绿袍官服,陆海军军装,正简资服,沪装,工装,家常装,袄裙,各式各样,真正的百花齐放。
大家不觉得别扭,只是觉得新奇。
大明门会堂,经常在各类报纸上见到。
「万历某年某月某日,内阁和戎政府在那里开会,表彰了大明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和优秀人才」
耳闻目染,日积月累。
众人已经认同,大会堂就是容纳各方各类人士开会的地方,穿着各种衣服十分正常。
「长」
朱轩妮连忙嘘一声,打断俞巧莲的话。
俞巧莲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连忙捂住嘴巴,四下看了看。
没有人注意她们。
一脸歉意地朝朱轩妮笑了笑,改口说:「大小姐,你们怎麽在这里?」
「我的那篇以戏曲演员为典范的,初探文艺工作者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得到父亲的表扬,也同意我成立调查小组,继续跟进,深入调查。
我是调查小组组长,那两位是我的组员。」朱轩妮指了指朱常浩和朱常瀚。
两人露出礼貌又不失尴尬的笑容。
「杨公是我们赞助商。」
杨金水含笑点点头。
「今天是精神文明建设委召开戏曲协会扩大会议,很重要,也很有意义。父亲帮我们跟学校请了一天假,让我们过来参加会议,实际感受一下。」
俞巧莲忍不住感叹,「你们父亲,对你们真好。」
「父亲教导我们,不仅要用心学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社会这个大课堂的知识,学起来更重要。」
朱轩妮欣喜地答了两句,又问:「俞班主是不是找不到地方?」
「是的。邀请函说是在东会堂恒山厅,可我们.」俞巧莲环视一圈,露出苦笑。
「我认识路,带你们去。杨公,调查小组,跟上!」朱轩妮挥挥手。
「山左海右,恒山厅在左边。」
「山左海右?」
「对。正面这扇门是一号厅,也是大会堂,可以容纳三千人。左边是二丶四丶六丶八丶十,五个厅,双数,分别叫恒山丶泰山丶衡山丶华山和嵩山。五岳为名。
右边是三丶五丶七丶九,四个厅,分别叫东海丶西海丶南海丶北海。四海为名。」
朱轩妮在前面带路,边走边解释。
推开左边的大门,里面是一条四米宽的走廊,又宽又长,铺着棕色底花纹的地毯。
上面有人来来往往,消失在两边的大门里。
还有穿白色制服的杂役,嗯,现在叫服务员,推着不锈钢两层小车,下面放着好几个暖水壶,上面整齐的摆着白瓷茶杯,杯外面有鲜艳的花朵,牡丹丶荷花丶梅花.
旁边还有两个青瓷茶罐。
「二号厅,这里!」。
走进走廊不过五米,一道大门敞开着,它由三扇对开的门组成,全面敞开。
大门进去是一面照壁,长六米,高三米,上面是一幅画,
山峦连绵,地险山雄,迭嶂拔峙,气势雄伟。
一处山上青草如茵,山势如刀劈而开天门,秀似翠屏。
山腰有一排建筑,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山门向南,以西为正。
布局紧凑,错落相依。惊险,
奇特丶壮观。
这就是北岳恒山天下闻名的悬空院。
从照壁两边走进去,里面非常空旷,足足七八百平米。
中间摆着一排排座椅,前面是一条条长桌子,铺着素雅的桌布。
桌面上摆着白瓷茶杯。
有人落座的座位前面放着一个个纸牌子,上面写着不同的名字。
大约有二十排,每排十个座位,前后左右相隔稀疏。
最里面是一排对着的椅子和桌子,也就是常说的主席台。
主席台桌面上也铺着素雅的桌布,摆着茶杯和名牌之外,桌子前面间隔地摆着一盆盆的花,后面是一面巨大的红底黄字明字旗。
顶上拉着一条横幅:「万历十年大明戏曲协会扩大会议」。
在主席台左右边,各有一扇双开的门。
主席台上还空无一人,下面座位上已经坐了超过一半的人,一眼看去,都是同行。
前面是昆曲四大戏班的班主丶管事和几位名角。
左边是徽剧三大戏班的班主丶管事和名角。
右边是西秦腔戏班的人,中间是河南高调和越剧戏班的人,后面散坐着蒲州梆子戏丶蜀戏丶弋阳腔丶青阳腔丶海盐腔丶南音丶汉剧等戏班的人。
都是千辛万苦,在京师站稳脚跟的同仁。
见到俞巧莲和董理走进来,熟悉的人纷纷上前打招呼。
「俞老板来了!」
「董掌柜来了。」
「这等戏坛盛事,怎麽能少了黄梅戏。」
打招呼的多是后面散坐的小戏班。
坐在前面的昆曲和徽剧戏班的人,要麽装作看不见,头都懒得转一下过来,那是昆曲戏班的人,他们谁都懒得搭理。
要麽远远的地斜眼看过来,皮笑肉不笑地点点头。
那是徽剧戏班的。
同行是冤家。
徽剧和黄梅戏同源安徽,一都是地方戏曲,一个逐渐洗乾净泥腿,在一干文人雅士的吹捧下,走上「高雅艺术」的路子。
一个还在泥地里泡着,依然俗不可耐。
简直就是冤家中的冤家。
但是碍于同乡面子,不能像昆曲戏班那样清高,只能勉强打声招呼。
有小吏上前,客气地问:「两位是?」
俞巧莲和董理连忙把邀请函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