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正当年(1 / 2)

文豪1978 坐望敬亭 7826 字 4天前

第641章 正当年

卢伟健和徐浩峰最悲惨的时候甚至觉得,赞助什麽的都没那麽重要了,只要不再让他们改剧本,让他们干什麽都行。

现在,他们终于能「脱离苦海」了。

见三人乐开了花,林朝阳告诫道:「别高兴得太早。拍一部好电影,写剧本只是第一步。」

「是是是,大姑父您说的是。」陶希武露出几分狗腿相,一个劲儿的点头,

然后犹犹豫豫的问:「那您看赞助那事—」

林朝阳轻笑了一声,「就知道你忘不了这事。」

陶希武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等着。」

林朝阳说了一句,便起身往书房去了。

陶希武和两个同学对视了一眼,眼神中充满了热切的渴望,这会儿几人都忘了改剧本时的绝望和辛苦。

片刻后,林朝阳回到正房,递来一张轻薄的纸张陶希武下意识的接过纸张,看着纸张的形式脑海中立马想到了香江电视剧里的那些桥段。

支票!

他定晴细看去,果然是一张中国银行的现金支票。

再一看额度,陶希武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大姑父,这——」

瞧着陶希武的反应,卢伟健和徐浩峰两人不由得好奇的坤着脖子往支票上瞟了一眼,顿时连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1996年,中国人均GDP是709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6000元,而这一年城镇职工的平均工月工资将将达到500元。

不去讨论数据统计的水分,只单纯谈论当前国人的收入水平。

500元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城镇职工一个月的薪水,当初陶希武想要跟林朝阳拉5万元赞助,相当于是一个普通工人不吃不喝工作近十年的收入。

在当时已经超出了徐浩峰的认知了,而眼前这张支票上所填写的数字是一20万元!

几乎相当于某个人工作一生的所有收入,巨大的冲击让徐浩峰的头脑一时浑浑噩噩,好不容易集中了精力,脑袋里只有那明晃晃的数字。

他下意识的舔了舔嘴唇,把眼神艰难的从支票上挪开,往身旁扫了一眼。

卢伟健一脸痴相,比他还不堪。

「大姑父,这——·太多了吧?」

陶希武比两人有见识,只惊讶了几秒,嘴上说着「太多了」,手上动作却不慢,说着就打算将支票收入囊中。

不想林朝阳却虚晃了一下,支票仍在他的手中。

「大姑父——」

「话要说在前面。空口拉赞助可不行,这笔钱就算是我对你们的投资了。

陶希武不等两个同学说话,忙不迭的点头,「明白,明白。您能投资我们,

那是我们的荣幸!」

卢伟健和徐浩峰这时也反应了过来,20万元,足够他们拍一部长片了。

像他们这种电影学院出身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能拉到这样一笔巨额投资,简直是各自导演生涯梦幻一般的开局。

徐浩峰甚至已经开始幻想几年以后他左手捧着金狮奖,右手拿着金熊奖,嘴里还叼着金棕榈的美好画面了。

从林朝阳的手中接过支票,陶希武满眼欢喜,只感觉这两个月来的辛苦在这一刻都得到了回报。

「大姑父,您老还有什麽教导的?」

收了钱,陶希武态度极其端正,就差没立正稍息听指挥了。

林朝阳又是出钱,又是出力,可没空再指教他们几个小辈。

「你们自己琢磨吧,最后把片子交上来就行。」

20万的投入,林朝阳懒得去操心。

要是片子拍得还说得过去,他倒不介意扶持一把。至于这钱会不会打水漂,

林朝阳并不关心。

再三确定林朝阳对他们几个没有任何要求后,陶希武欢欢喜喜的和两个同学出了门。

走到胡同口,卢伟健站住了。

「伟建,怎麽了?」徐浩峰问他。

卢伟健没有看他,而是看了一眼仍沉浸于因「赞助」到手而美滋滋的陶希武。

他和徐浩峰耳语了几句,徐浩峰的表情先是惊异,而后眉思考。

这会儿陶希武才注意到他们俩的一样,「咋了?」

卢伟健和徐浩峰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确定的答案。

徐浩峰开口说道:「希武,咱们这部片子,你来当导演吧!

「哈?」

陶希武满脸疑惑,「啥意思?我当啥导演啊,导演不是伟建吗?」

嘴角闪过一丝苦涩,卢伟健强撑着笑脸说道:「投资都是你拉来的,写剧本你也参与了,论贡献你最大,导演自然是由你来当。浩峰还是编剧,我掌镜。」

「这哪成啊,我一个学录音的———」」

陶希武还要推脱,卢伟健说道:「学录音的怎麽了,章艺谋还学摄影的呢。

咱们学的就是拍电影,这部电影你出力最多,我和浩峰来辅助你心甘情愿。」

徐浩峰也说道:「就是。再说,这只是名义上的分工,实际上大家还是共同创作。」

感受着两位同学的拳拳盛意,陶希武恍有所觉察,似乎明白了两人突然转变态度,想要让他来当这个导演的原因。

心中不知为何没有当上导演的喜悦,反而有些失落。

犹豫片刻,他才说道:「那好吧,我来当导演,伟建当摄影,浩峰当编剧。」

说完,他振奋起精神。

「哥几个,走着!回学校,招兵买马!」

卢伟健和徐浩峰笑了起来,「走着!」

几人带着支票回到燕影,宣扬他们拉到了20万投资,即将筹备一部长片,这个消息立刻在燕影引发了轰动效应。

陶希武他们这一届是93级,导演系就十几个人,目前最出挑的是来自山西的贾樟柯。

前年他用录像机拍了一部短片《小山回家》,受到了燕影教授们的赏识,并被推选参加了9%年的香江独立短片级录像比赛,获得了比赛大奖。

藉此结识了制片人周强,为他拉来了20万元的投资,现在正在拍摄人生的第一部长片《小武》。

还未毕业,就获得了短片荣誉,并因此获得了执导长片的机会。

对于燕影的学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他们从学校走上社会最梦幻的开局。

而陶希武等人带回的消息,相较于贾樟柯的一步一个脚印,更像是一夜暴富的神话。

同学们口耳相传的同时,一些流言也在私下悄然流传。

「你也不看看人家陶希武他姑是谁?」

「拉个投资,拍个电影算什麽事?要不你以为他凭什麽当这个导演?」

「就是!别羡慕了,投胎是门技术活,人家从出生就站在咱们够不到的终点了!」

燕影的这些流言并没有逃过陶希武的耳朵,他听到这些言论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在刚上学那阵确实畅想过当个大导演,但这回拉投资,他真没存着仗势要自己当导演的心思。

就是想跟几个要好的同学在毕业前赞一部片子,也算是对得起大学这四年的时光。

这一日,他拿着拟好的演员名单来到小六部口胡同找林朝阳。

见林朝阳正与人说话,便等在了厢房。

家里来的客人是人艺的院长刘锦云,人艺的几任院长都是一线的编剧丶演员出身,极其重视剧本创作。

这些年话剧行业不复当年盛景,很是落寞。

人艺身为国内话剧界的扛把子,倒不愁开戏,愁的是剧本丶愁的是人才。

人艺不缺剧本,但缺少好剧本。

人艺也不缺人才,但人才现在都在向影视行业流。

而这两个问题说到底是都是钱闹的,人艺每年都有上面拨款,不过数目并不大,更多的还是靠演出收益。

这些年物价飞涨,人艺的票价也跟着涨了不少。

可剧场演出,收益终究是有限的。

在人艺演话剧,每个月工资加补助,也就几百块钱。

写剧本的更惨,一部剧本磨大半年,甚至是一两年,稿费就一两千块钱,以后演出分成每年也就两三百块钱。

人艺的演员丶编剧,在文艺界那都是数得着的精英。

演员到外面演个电视剧的配角随随便便就是几千块钱到手,编剧去写电视剧剧本,一集也有几百块。

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望这些文艺工作者安贫乐道,是不现实的。

好在人艺的名望够大,院里的职工多是出去兼职赚个外快,少有真正离开剧院的。

刘锦云去年才上任,迫切希望改变人艺当前的窘境,

钱的事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解决的,因此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挖掘好剧本上。

有了好剧本,演员才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排练和演出中,票房才能卖得好,

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对于人艺的发展才是长久有利的。

当年林朝阳在话剧领域牛刀小试,结果《天下第一楼》在人艺一演就是快16

年,演出场次直逼《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