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华丽丽的逆袭
…
集英殿。
这是赵宋王朝的皇宫重要的宴殿之一,皇帝常在此举行春秋大宴丶策试进士等活动。
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郑显肃举办的宫闱科举庆祝宴会,竟然也是在这里举办的。
可以说,除了「中举」的妃嫔宫人戴的花是绿花不是红花等少量差别以外,宫闱科举取士与科举取士差别不大,氛围感绝对拉满。
这不禁让人意识到,郑显肃虽然出身寒门,但她的权柄,绝不比历任皇后少。
同时,这也使后宫的妃嫔宫人看出来了,郑显肃举办的宫闱科举,不是玩闹,而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后面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赵俣确实力挺郑显肃搞这些。
赵俣不仅亲自出席了这次宴会,还当众宣布:女状元刘明达,升为十七嫔中的倒数第三级充仪,并从即日起担任尚宫;女榜眼章楠,升为十七嫔中的倒数第二级充容,并从即日起担任司言;女探花张纯,升为十七嫔中的倒数第一级充媛,并从即日起担任司记。
虽说因为年纪较小刘明达并没有得到传说当中的连幸十日,但刘明达一下子就从粗使宫女升为正二品的充仪,可以说是等于以坐火箭一般的速度升了上去。
关键,尚宫为尚宫局的最高女官,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包括引导皇后及后宫嫔妃的礼仪等,有时也会在皇帝身边侍奉,传达皇后及后宫的相关事务。
这样的身份,必将经常出现在赵俣身边,少不了被赵俣临幸不说,还得到了赵俣的重用。
司言和司记也都是皇帝身边的重要女官。
前者,负责宣传启奏,即向皇帝传达内外奏事,还负责宣读敕令等,需要经常在皇帝身边听候差遣。
后者:掌管宫内诸司的文书记录,皇帝处理政务时,可能会在身边记录相关事宜,以备查阅。
这两个职位更是整日跟在赵俣身边。
这代表什麽,还用说吗?
由此不难看出,此次宫闱科举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这也必将使得今后赵俣后宫中的女人沉浸在读书丶宫廷礼仪丶女红技艺丶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以期像刘明达等人一样完成华丽丽的逆袭。
转天,又一个振奋后宫人心的消息传了出来。
昨夜,女榜眼章楠侍寝了。
由此不难看出,后宫中盛传的那个夺魁就能获得十日连幸的消息,绝不是空穴来风……
……
现如今,赵俣后宫的事,已经不仅仅只是赵俣下半身的选择了,有时它也是赵俣政治态度的风向标。
比如,一众宰执给赵俣送了十一二个妙龄女子,可赵俣却选择最先临幸章惇的亲孙女章楠,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政治信号——赵俣还将重用章惇当宰相,短时间内并没有换掉章惇的意思。
而假设赵俣这次第一个临幸的是蔡璇,那说不准蔡京就要取代章惇当宰相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对吧?
章楠是这十一二个妙龄女子中第一个被临幸的,不是因为她在宫闱科举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吗?
对此,你猜这些宰执信不信?如果让他们来看,章楠获得第二名,本身就是章惇还将受到重用丶并且会继续保持他的权势的一个重要政治信号,至于章楠本人的表现到底如何,又有什麽关系?
这其实也是一众宰执给赵俣送女人的原因之一。
他们想看看,始终不暴露自己真实政治态度的赵俣,到底是怎麽想的?
而看赵俣宠幸谁,有可能就是一张很有效的阴晴表。
就像赵煦,就喜欢支持新党的刘清菁,讨厌支持旧党的孟相。
赵俣这一朝的宰执,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摸准赵俣的脉……
……
今天早朝,章惇显得格外有精神,他不仅一口气向赵俣汇报了大大小小几十件事,还将此前他一直压着的一件大事禀报给了赵俣:
「陛下,今已二月末,得治理黄河了,不然,汛期来时,只怕将有大祸……」
听到此事,赵俣就气不打一处来。
本来,人家黄河自己在那流得好好的,与人类相安无事。
可八十多年前,有一个叫李垂的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在其着作《导河形胜书》中提及:黄河的河道会一直北移,最后黄河下游的河道将从河南丶山东境内,改到河北的燕云十六州境内,取渤海入海。
众所周知,燕云十六州在宋代属于辽国的领地,李垂认为,如果黄河真改到燕云十六州境内,辽国有可能会派遣水师顺黄河逆流而上直入中原腹地进攻东京汴梁城。
事实上,按照这个时代船只的动力水平,在人口丶经济均为劣势的情况下,要想组织如此大规模逆流而上的进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是宋仁宗一朝丶宋神宗一朝丶宋哲宗一朝的一些大臣竟然相信了李垂的鬼话,他们劝宋仁宗丶宋神宗和赵煦,赶紧想办法将黄河改道,避免这麽可怕的事情发生。
而宋仁宗丶宋神宗以及赵煦也是糊涂蛋,竟然采纳了这些建议。
于是赵宋王朝从宋仁宗时期就开始了这个长达半个世纪的作死工程。
首先是宋仁宗时期,黄河两次小程度决口导致北移变道,产生横陇道和商胡道,因担心辽国利用黄河改道出兵,宰相富彦国提出把决口河道堵了,让黄河分流给东部六塔河。
经过一番争辩,宋仁宗选择同意实施。
不久之后,工程完工,六塔河当场决堤,施工者和周围的百姓全都被淹死不说,由于自然形成的北上河道在澶渊被封堵,造成反噬洪水倒灌入南侧的四十五个郡县,将三千万亩农田摧毁殆尽,河北地区遭受重创。
宋仁宗死后,到了宋神宗时期,当时,朝堂之上对黄河的治理意见仍旧不一。一派认为改动河道会导致旧河道溃堤主张维持黄河北流,另一派主张开二股河导向东流。
出于对辽国的恐惧,宋神宗坚持支持后者。
结果,二股河修成后次年,发生曹村大决堤,黄河夺淮入海,冲垮黄河下游水系,制造了庞大的黄泛区,全国十五分之一的产粮区沦为人间地狱,沿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面临坍塌和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