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打穿了
腊月二十八,
兴庆宫除了值守的官员外,大家都在家里准备过节。
官员们都放假了。
本来是休息的日子,但是偃月堂的气氛异常沉重,有些人的沉重是装的,有些则是真的心情差到极点。
事不关己,自然觉得无所谓,天塌了也不是我来扛,但是我必须表现的非常震怒,否则别人认为我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
李林甫已经将盖擎送来的奏报,一字一字的读了很多遍了,李也已经当着大家的面,也读了一遍。
所以当下偃月堂的人都知道,安人军防线被吐蕃打穿了。
也就是说,铁桶般的西北防线,眼下出现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有贼军十一万,如今已经长驱直入,攻破安人城,绥戎城,正在攻打临蕃城。
安人军兵马使臧希液大败,退守临蕃城,安思顺率领河源军紧急驰援。
「奏报是凉州送来的,河西却没有动静,」户部侍郎萧灵冷笑道:
「皇甫惟明是不是想着尽快夺回安人城,好掩盖其丢城失地之责,故而不报?」
他猜的没错,在座的都是老狐狸,基本都能猜到,皇甫惟明不敢奏报败绩,
就是怕朝廷立即问罪,暂时拖着等到拿回安人城,也算是将功补过了。
这在藩镇当中很常见,报喜不报忧,
但盖嘉运可不会帮他隐瞒,「你丢了安人城,我立即上报。
河西丶陇右两个藩镇,是兄弟藩镇,历来如果遭遇大战,朝廷会以其中一镇的节帅为主,另一人为辅。
这就是为什麽开元时期经常会有人身兼河西陇右两镇节度,因为两个防区的职责高度重合。
但眼下,却是各打各的,盖嘉运这一次并不算打小报告。
他这麽做于大局不利,但他必须这麽做,安人城确实丢了,我看到了,如果不报就是隐瞒,这是给朝廷留把柄。
皇甫惟明也知道凉州那边肯定告他的状,所以正在集结精锐,期望早点夺回安人城。
「皇甫不报也就算了,韦光乘在干什麽?他去陇右督战,就是这麽督战的?」中书侍郎萧华脸色铁青道。
像这样的大事,中书门下的大佬们今天全来了,牛仙客也拖着病体,安静的聆听着,但却没有多大反应。
胜败乃兵家常事,边关将领早已习以为常,但是牛仙客知道,中枢不会这麽想,圣人不会这麽想。
他们只会认为丢了城,就是罪,根本不会切身实际的站在藩镇的角度去考虑。
十一万人攻城,我实在扛不住,战略性后撤,是可以体谅的,保存实力,伺机反扑,这是正确的战术,但朝廷不这麽认为,他们会觉得,你就算全军覆没也不能撤。
殊不知,一镇官军全军覆没,对整个战区的士气有着毁灭性的打击。
但这些话,牛仙客是永远不会说出来的,他做不了主,也不能去维护败军之将。
「正月初一,圣人就要改元了,同时大赦天下,改州为郡,」裴耀卿皱眉道:
「我认为,应以参议军机尚未有结果为由,将这样的军情,拖至正月初一之后,让圣人先将年过了。」
李林甫赞同的点了点头:
「焕之深知我心,这样的军情,眼下无论如何都不能报上去,改元是大事,
任何事情都要让路。」
说罢,李林甫看向内谒者监冯神威,道:
「中官以为如何?」
冯神威哪敢做这个主?只是道:
「我会将右相的意思,带给高将军。」
高力士是肯定会同意的,毕竟也不差这一两天,改元对圣人来说,是当下最大的事情,整个皇宫都在做准备,正月初一诏书就会发往中书省,等过了节,昭告全国。
盖擎手里,可不单单有这样的军情,还有他老爹对他的一些嘱咐。
盖嘉运依照当下形势判断,认为陇右这次要吃大亏,但是河西方面,也被吐蕃大军牵扯,不敢妄动,所以嘱附盖擎,务必不能让朝廷动了让河西去支援陇右的念头。
吐蕃就怕河西支援,所以河西的边境线上,敌军甚众,祁连城那边打的更是热火朝天。
这样的情况下,盖嘉运也不敢分兵支援,但是他担心朝廷会强行让他调兵,
万一兵调走了,河西有失,担责的是他。
人都是要为自己考虑的,盖嘉运又不是圣人。
历史上无数的战役告诉我们,决定战事成败的,很多时候来自于将领的个人心思。
大局观在个人得失面前,有时候是微不足道的。
「祁连城战事胶着,将士们苦战十馀天,伤亡惨重,好在城池不失,士气不堕,」盖擎主动开口道:
「若能守得月余,敌军后勤不济,自会退兵。」
这话一出,牛仙客顿时皱眉,好家夥,你是在告诉我们,河西不会救是吧?
盖擎的话很有讲究,先是说我方伤亡惨重,以彰显战事的惨烈程度,又提醒众人,我们可没有丢城失地,玩命的在硬扛呢,比那个臧希液强。
但他话中的真正核心在于,我们在苦苦支撑,一个月之内,别指望我们能有馀力帮助别人。
因为祁连城方向,距离陇右比较远,救援也来不及,河西最精锐的赤水军,
眼下就在祁连城的大后方。
李林甫自然也听出了这层意思,但他并不认为皇甫惟明这次会抗不住,军补给我全都给你送过去了,要什麽给什麽,你要给我打的太烂,我要你的命。
打仗是打钱,陇右战败,预示着朝廷今年拨给陇右的钱全都打了水漂,这是巨大的损失,朝廷和李林甫都不能接受。
中书侍郎韦陟道:
「应立即发文皇甫,催促其尽快夺回安人城,重新构筑防御,大过年的给人添堵,他可真会挑时候。」
「一触即溃,臧希液也是徒有虚名,」兵部侍郎张咱道:
「拿不回安人城,兵部自会追究。」
你追究个屁啊,真拿自己当根葱啊,藩镇兵马使是你能追究的?严挺之笑道:
「这个时候不要埋怨将士们,丢失城池也非他们所愿,应发文安抚。」
牛仙客终于说话了,点头道:
「是这个道理,成败得失事后再论,眼下不是问责的时候,陇右如果撑不住,可以试着从朔方调兵。」
朔方的职责是防御东突厥,那麽眼下东突的威胁大,还是吐蕃的威胁大呢?
两者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东突厥自己内部已经是乱象重重,互相争权残杀,分裂严重,王忠嗣是个聪明人,一直做壁上观,等待时机一举定鼎。
所以说,朔方确实可以抽出兵力支援,而且距离陇右并不远。
牛仙客之所以这麽悲观,是因为人家干过河西节度使,也干过朔方节度使,
对那边的情形是非常了解的。
陇右的防线最稳固的就是安人军防线,先是安人城丶绥戎城丶接着临蕃城,
后面是河源军驻地鄯城,最后就是首府鄯州城,全都在湟水一线。
为什麽这条线布置这麽多重兵呢?因为这条线的路好走,是被湟水冲击出来的一条平坦地带,利于行军。
加上首府也在这条线上,所以基本可以说,这条线出问题,整个陇右会异常被动。
「有备无患,跟王忠嗣打个招呼吧,看看朔方哪镇兵马,在关键时刻可以南下救援,」牛仙客看向李林甫道。
他的话是很有分量的,李林甫点了点头:
「不用多,有一万人,便足以应对。」
听起来是挺扯淡,一万人能有这麽重要?能起到如此关键的作用?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增援部队,是不在吐蕃的预期之内的,等于他们并不知道会突然冒出一支预想之外的大军,容易被打个措手不及。
吐蕃选在这个时候强攻陇右,自然是因为他们知道,东突蕨与大唐之间,随时可能展开大战,朔方是被拖住的。
这就是王忠嗣的牛比之处了,善战而不战,人家一直在利用东突其它部落,来消耗对方,朔方这边一直充当着吃瓜群众的角色,时不时还当回和事佬。
那麽西北的事情,就算是定下了,着令皇甫惟明尽快夺回安人城,加固防线,固守而不求战,拖足一月,再寻时机。
朔方方向,振武军兵马使郭子仪做好准备,战局若变,即刻挥军南下,支援陇右。
牛仙客的建议,是听听王忠嗣的意思,谁适合做增援部队,王忠嗣拿主意更合适。
但李林甫显然不打算跟王忠嗣商量,我只选我认为合适的。
郭子仪是李瑁的老丈人,李林甫用起来也顺手一些,剩下的那帮朔方将领不是郭就是王,不好驾驭。
他当初派韦光乘去朔方,就是希望朔方能够成为一个对他绝对服从的藩镇,
但韦光乘不争气啊,灰溜溜的回来了。
现在王忠嗣上任,不用说,那个地方,基本上算是脱离自己掌控了。
接下来就是商量改元的事情,国家的大事不是一件两件,不可能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西北上面,其它事情不做了?
那麽改元的事情,就是中书门下两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
而盖擎可以离开了,因为已时已过,他不能继续留在这里议事了。
凉州的事情,李隆基是肯定会知道的。
因为盖嘉运身边有一个人,杨钊,他的职责就是时刻向皇帝汇报任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