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我也是受人之托(1 / 2)

第188章 我也是受人之托

李璡兄弟上表请辞宁王封号,言辞恳切,说什麽也不敢接受,

实际上内心爽的一批,而且他们也清楚,李隆基既然已经册封了,肯定是不会收回的。

基哥真要收回了,李他们立即就会不高兴,人心复杂就是这样。

追封帝号,也不是没有先例,武则天长子李弘,比爹妈都死的早,李治便追封了孝敬皇帝。

李他们上表,就是走个流程,表书当中多次提到王妃元氏,就是在提醒基哥,你忘了追封我妈了。

于是李隆基又追赠宁王妃元氏为恭皇后,

让皇帝,恭皇后,李他们这下才算满意,史书记载他们家恳切推辞,不过都是表面功夫,我爹确实是把皇帝让给你了,你这麽追封,不为过。

册封诏书传开之后,往来之宾客全都准备了厚重的祭礼,祭礼可不是钱,但是能换钱。

裴耀卿眼瞅着祭品的规格已经远超礼制,认为这样不妥,于是叫来李商量:

「圣人厚爱兄长,这是骨肉情意,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些,不可逾礼,眼下规格过高,恐惹人闲话,圣人崇尚节俭,送终之物,不要特殊。」

李也知道人家这是一番好意,别的不说,王府那边就会很不爽,因为两边的待遇差别太大了,可两王的级别是一样的,亲王礼制可没有规定亲王还分高低的。

「我明白了,这就吩咐下去,让他们别太张扬了,」李点了点头,下去安排了。

因为祭礼太多,灵堂已经堆不下了,那麽就往外面院子里的廊下堆,廊下堆不下,过道再堆。

总之,吊之人一路所过,道路两旁全是祭品。

这玩意不怕人顺手牵羊,你敢偷,死罪是跑不了的。

于是李赶忙吩咐李瑁等人,除了圣人赏赐及一些高官们的祭礼之外,剩下的都搬去后院,别太醒目了。

七天过后,出陵之日已到。

偏偏这天下起了瓢泼大雨,长安冬天下雨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时辰不能改,只能冒雨走了,」太常寺员外卿,湖阳郡王李宗晖找到杨话,道:

「赶紧派人出城往道路上填些砂石,否则棺柠难行。」

这种事情需要十六卫帮忙,杨话管不了,于是赶紧去找李林甫。

结果人家李林甫早就吩咐下去了。

「八王就位!」

负责祭祀礼仪的太常丞张季良,站在灵堂外唱诵一声。

接着,所有人纷纷开始让开道路。

嗣宁王李琳上前端起灵位抱在怀中,长子李佑则是抱起香炉,父子俩准备妥当之后,分立在棺柠两旁的八王,在一群家仆的帮助下,扛起了宁王棺柠。

「起灵!」

张季良唱诵过后,摇着白幡在前开路,浩浩荡荡的送灵队伍从胜业坊出发,

目的地是奉先县的桥陵。

奉先县原本叫做蒲城县,位于桥山一带,自从李旦葬在这里之后,李隆基改名为奉先,寓意:为奉山陵。

李旦的桥陵营造,耗费了当年国库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空前奢华,与李治的乾陵并称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

历史上桥陵的陪葬墓有十七座,除了李隆基之外,李旦其他几个儿子都跟他埋在一块。

「圣人特意交代,送灵队伍要从兴庆宫前经过,咱们不要太近了,以免圣人伤怀,」

裴耀卿吩咐太常寺之后,提前前往兴庆门外的广场。

当宁王的棺抵达这里的时候,能够听到城门上方有人豪陶大哭。

这声音很熟悉,李瑁一听就知道,基哥的。

而且只有基哥一个人在哭,因为人家哭的时候,别人不能哭,否则会将基哥的哭声掩盖。

李瑁打量着与他一起抬棺的七王,从他们面部表情不难看出,这些人没一个觉得李隆基是真的伤心。

但是李瑁相信,因为伤心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情绪,李隆基又不是神仙,七情六欲肯定是有的。

等到队伍离开,李隆基依然趴在城墙上,痛哭流涕。

高力士赶忙招呼内侍,将李隆基给抬回去了。

雨太大了,虽然有奴婢们给圣人撑着华盖,但难免还是溅湿了衣衫,眼下这个节骨眼,你可不能生病啊。

长安距离奉先县,二百三十里。

指望八王一路抬过去,那是不现实的,他们也就是抬出城而已,即使这样,

八个人里面,四个已经累趴下了。

不过在半路上一些特定的区域,他们还是要继续抬棺,以及最后的下葬时刻。

五天后,李瑁回来了,李他们兄弟几个要服丧,三年之内啥也别干了。

「斗起来了,斗起来了,斗的一塌糊涂,」

杨洄得知今天李瑁要回来,已经在隋王宅等了整整一天,见到李瑁后第一句话就是,李林甫与李适之,正面冲突了。

一名叫做王夙的道士,还有一个叫史敬忠的僧人等等共六个人,说是恒山王陵有问题,坏了昭陵的风水。

昭陵是唐十八陵当中,规模最大,陪葬陵最多的帝王陵,后面的皇陵规格是不准超过李世民的。

当然了,他们的功绩也不足以支撑修建比昭陵更大的陵墓。

昭陵的陪葬陵多达数百座,因为这里不不单单有李世民的嫔妃和子孙,还有他的功臣们,长孙无忌丶李靖丶李绩丶尉迟敬德丶魏徵丶房玄龄丶程咬金丶高土廉丶秦叔宝等等等等。

还包括这些人的子孙。

因为李世民曾经下诏书:其父祖陪葬,子孙欲来从葬者,亦宜听允。

跟凑热闹似的。

意思就是说,只要你爷爷你爹在这埋着,那麽你想进来也可以。

这下好了,昭陵的陪葬规模空前绝后,几乎埋葬了整个大唐最彪炳的功臣名将,而这些人的后代,那也都是大唐皇朝的核心成员啊。

这就是为什麽李适之这麽害怕,你坏的不仅仅是皇家的风水,还有那麽多开国功勋啊。

得罪的人,海了去了。

「右相藉机发难,奏请圣人将恒山王陵再搬出去,李适之气炸了,直接在兴庆宫给了右相一巴掌,」

杨洄绘声绘色的描述着当时的场景,笑道:

「动人家祖坟,右相这一次也太过火了,可见是打算将李适之一举罢官。」

李瑁这时候,正在韦妮的服侍下更换衣服,闻言皱眉道:

「李适之也太冲动了,他不该动手的,掌捆首相,等于无视朝堂,有不敬之罪。」

「问题就在这,」杨洄道:

「李适之当时冲出来的时候,就高将军一个人下去拦了,剩下的没有一个拦着的,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啊,可见右相是故意激怒李适之,好让他做出不智之举,这下好了,圣人大动肝火,将李适之骂了一个狗血淋头。」

李瑁虽然说人家冲动,但其实他也清楚,这事如果放在自己头上,也不见得能比李适之强多少。

「李适之是怎麽应对的?」

杨洄哈哈笑道:

「他给推到李志身上了,这次派去勘探皇陵的道士僧人,都是圣人挑选的,他不敢针对,所以只能将营造陵寝的李志推出来挡灾,这也是个好办法,

圣人在朝会上,直接便将李志入狱了,由大理寺来审。」

李志跟李瑁是有过节的,当初李瑁在朱雀门外给了人家一鞭子,还让对方丢了宗正卿。

这老小子从那时候开始,就常常在背后说李瑁的坏话,这些也都是杨洄告诉他的。

因为杨洄今年曾经暂时接管北都军器监,与军器少监李志,这都是一个系统的。

「李适之检举杨慎矜亏空国库,一大的证据全给摆在朝堂上了,圣人单是浏览这些帐目,就看了一个多时辰,」杨洄说的口都干了,饮了一杯茶水继续道:

「圣人已经令刑部调查太府寺左右藏的日常出入,事情越来越有意思了,大理寺查李志,刑部查杨慎矜,韦坚更是石破天惊,直言是右相导致的国库亏空,明明是他干的,现在反咬一口,这小子说谎的时候义正词严,正气凛然,我要不是知道实情,都要忍不住为他助威了。」

李瑁听的也觉得非常有趣,现在好了,他和裴耀卿算是暂时脱身了,韦坚为了争取京兆尹,肯定会和李适之站在一起。

两派势力之间的大战,已经拉开惟幕,就看李志和杨慎矜会怎麽收场。

刑部现在是崔翘的尚书,人家肯定要往死的弄杨慎矜,至于李志,就要看大理寺的意思了,张均如果这次也选择帮李适之,李林甫这一次说不定还真会阴沟里翻船。

主要是平日里太独断了,排除异己,得罪的人太多,这帮人如果全都联合在一起,够李林甫喝一壶的。

也就是这个时候,李迎月来了,不用下人通报,心急火燎的推门而入,脸上再没有往日的暖味,而是支开杨洄,在偏房内小声对李瑁道:

「阿爷要见你,越快越好。」

李瑁见她一脸大急的样子,异道:

「何事如此惊慌?」

李迎月差点都快哭出来了,道:

「卢奂反水了,检举我阿爷操纵科举,扰乱圣听,为天下士子之贼,欲断送我大唐国祚,你快去帮着想想办法。」

李瑁目瞪口呆.

事情真的大了。

如今的偃月堂,卢奂的座位还在那里,但是人已经不在了。

李怒火中烧,当着那麽多人的面,将卢奂的座位砸了个稀巴烂,以此泄愤。

「直娘贼,两面三刀,亏得阿爷将铨选交给了他,背恩负义,人神共愤,」

李在偃月堂不停的痛骂着,嗓子都喊哑了,也有一帮人跟着他一起骂。

但是李林甫丶裴耀卿丶严挺之三人,却是云淡风轻,非常的淡定。

经历的大场面多了,心态稳如泰山。

「今年的科举,右相可是全都交给他来办,如今却诬告右相操纵科举,真是笑话,」新任吏部侍郎苗普卿冷笑道。

他初任吏部,省内事务暂时还插不上手,因为卢奂握的太紧了。

眼下卢奂和右相翻脸,对他来说是好事,也是机遇。

历史上,李林甫掌握大权之后,就是将铨选的权力都交给了苗普卿和宋遥。

「我当初便劝过右相,此人表里不一,并非值得托付大事之人,」御史中丞张利贞沉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