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瀚海侯(1 / 2)

第173章 瀚海侯

李遵言和李光弼兄弟俩,已经在凉州为自己的父亲盖棺。

盖嘉运也露面了,说了一些节哀的安慰话。

那麽接下来,李遵言就要回去了,他在家里排行老三,但事实上,大哥二哥都过世了,那麽如今他们家,大事小事都要靠他顶门户。

历史上的李楷洛,一共有七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李光进,甚至都混到了太子太保。

但是这一世,别说李光进了,老六李光颜都没有生出来,而老五又是早天。

也就是说,李光弼眼下就兄弟两个,他爹没有机会再给他生弟弟了。

李楷洛究竟是怎麽死的,已经没有人会调查了,因为朝廷已经定性,认同盖嘉运的说法,坠马而死。

但是李光弼兄弟俩肯定是不认的,别人不知道他爹有多擅骑,他们俩能不知道?

我能趴在马背上睡一天一夜,怎麽可能摔下来,还是被自己的坐骑踏死?

「就此分别吧,我要回去了,」

凉州城外,兄弟俩已经是一身素,李遵言扶着灵柩,吩咐弟弟道:

『万事小心,谨遵隋王吩咐,河西之地尽在老贼手中,将来涉险,变数太大,勿要莽撞。」

李光弼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

「我明白,兄长放心,隋王并非传言那样萎靡颓废,其人极有城府,心机深沉,圣人放心派他来,自非无因。」

李遵言点了点头,与弟弟挥手作别,带着人一路给他爹招魂,朝着关中返回。

李光弼一直目送着送灵队伍消失在天际线,这才回头望了一眼凉州城方向,带着随从策马赶赴鄯州。

他们兄弟俩是不会担心盖嘉运对他们下黑手的,因为没必要。

在别人看来,这个时候来凉州,无疑非常凶险,但李光弼心里很清楚,

盖嘉运不会蠢到动他们俩。

而他这次来凉州,也带给了盖嘉运一封信,李瑁的亲笔信。

大意是,李瑁不久,会来凉州一趟,算是提前打个招呼,让盖嘉运做好心理准备。

李光弼不得不服李瑁的胆量,换做别人,肯定是邀请盖嘉运去州,而不是深入虎穴。

盖嘉运对此的回覆也很简单,四个字:翘首以盼。

李瑁西行,对外宣称是行政考察以及吏制考察,那麽他肯定是需要走这个过场的。

那麽边关什麽方面的行政最重要呢?屯田。

屯田,就是军粮给养之田,直供军队,由国家直管的集体耕作制度。

藩镇地区从前常设营田使,专管这方面,如今嘛,节度使兼任。

大唐的屯田,共计九百九十二屯,司农寺的屯田每屯是三十顷,道丶州丶镇诸军每屯是五十顷,一顷为一百亩。

而全国屯田总量的三分之一分布在河西丶陇右地区,其中陇右道的屯田共有172屯,主要集中在青海境内。

「陇右屯田,其实源自于隋炀帝,」

驿站内,李与自己的一众心腹开会,没有跟着杜希望返回河州的杜鸿渐详述道:

『大业年间,炀帝亲征并大破吐谷浑后,为确保西域之路通畅,由镇守河源丶积石的刘权主持,在新置的西海,河源丶郡善丶且末等四郡周边升始了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开掘新渠以屯田,我中原的一牛挽拉双辕犁丶水浸种催芽丶中耕锄草丶施肥丶除虫灭蝗丶粟麦麻轮作倒茬等技术,也开始在河湟地区大面积推广,时至如今,以趋成熟。」

他来陇右半年,对这里已经是非常熟悉了,毕竟在杜希望帐内做事,能参与到几乎所有军政大事。

而杜鸿渐这个人也很有上进心,自然非常用功,只听他继续道:

「陇右屯田,其中临洮军30屯,河源军28屯,安人军11屯,白水军10

屯,积石军12屯,绥和守捉3屯......节帅兼任营田使,州丶府丶军设有知营田事,以理屯田诸事,每屯有屯官丶屯副,以检选熟谱农事者为任,屯田的考课制度,按土地优劣丶岁之凶丰分为上丶中丶下三等,多收者褒进,减产者滴治。」

「去岁陇右产粮四十五万馀石,本来足以供应当地,但是朝廷规定,陇右的屯田自留三成,七成上交,输灵州,潜入黄河,入太原仓,以备关中区年。」

最后,杜鸿渐喝了口茶水,道:

「屯田方面,这里实在没什麽好查的,自安远门(长安西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间阎相望,桑麻璐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殿下一路所见也都看在眼里,皇甫节帅是个节俭的人,屯田之粮实实在在都用在了军中,绝无它途。」

李瑁点了点头:

「擅挪军粮本就是大罪,皇甫是太子在陇右的脸面,营田方面,他绝对盯的很紧,又逢战事,口粮若是出了问题,谁也担不起,但是这个过场还是要走的,你辅助郭三郎(郭子云),到各地军屯走一走,翻翻帐目,意思意思就算了。」

「那麽殿下来此,究竟为何?」杜鸿渐疑惑道。

眼下在座的除了程元振,都是自己人,有些人知道,有些还不知道,李瑁眼下也就没必要隐瞒了,将盖嘉运的事情说了出来。

杜鸿渐嘴角一抽,面露惊骇,饶是他胆子够大,也是汗毛倒竖,只觉鸡皮疙瘩瞬间就铺满全身。

李瑁之所以挑这个时间说,是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以及足够的时间来消化,不然事到临头再说,怕他们慌乱失神,乱了阵脚。

杀一镇节度,这是什麽差事?还是去河西?这与荆轲刺秦王,也没啥区别了。

杜鸿渐警了一眼淡定的程元振,心知这个没鸟货是知道内幕的,所以对方一点不觉惊讶,看样子这五百飞龙军,是圣人给盖嘉运准备的送葬队啊。

「此事万分凶险,我们是不是应该设法将盖嘉运诱至陇西?」武庆沉声道。

李瑁微笑看向众人:

「你们觉得,盖嘉运会来吗?」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响后,郭子云叹息一声:

「任何理由,人家都不会信,自然也绝不会踏足陇右,怪不得圣人会让殿下巡查陇右道,换成其他人将会更加凶险,李楷洛竟是盖嘉运下的手?实在匪夷所思。」

换别人来处理这件事,容易被盖嘉运蛊惑河西各镇将领,掀起大的风波,也就是像李塌这样的身份,陇右各镇兵马使,才不会那麽容易被盖嘉运欺骗利用。

正如李林甫那句话,河西大多数将领,还是心向朝廷的,虽然里面不少都是盖嘉运的人。

但是他们依附盖嘉运求的是什麽?还不是加官进爵丶荣华富贵?

那麽这两样东西,是圣人能给你,还是盖嘉运能给你呢?

造反这种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一般都不会这麽干,盖嘉运眼下都没到这种程度,他还有和朝廷周旋的本钱。

「那我们什麽时候走?」

李晟是很早就知道的,所以今夜并没有感到震惊,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小子眼下正处在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再加上他一直都觉得,自己这辈子是千大事的,那麽杀死盖嘉运,无疑是一件震撼无比的大事。

所以,他还很兴奋。

李瑁笑了笑:

「等皇甫回来再议吧,我们是奉旨办事,不是自寻死路,有些事情还是要准备万全的。」

说罢,李瑁看向程元振,道:

「因时制宜,在此期间,飞龙军由武庆接手,程内侍没有意见吧?」

你不让我跟着去才最好呢,程元振笑道:

「但凭隋王做主。」

西行路上,李瑁无论任何命令,都是让武庆来传达各军,所以当下的飞龙军都知道,武庆代表隋王,也就不存在下令不行的现象。

不得不说,程元振也是个胆壮之人,人家自从接到这项任务,就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但丝毫没有表现出来。

也难怪人家会在历史上唐代宗时期,与李辅国并称两大巨宦。

除了碎嘴之外,心理素质还是过硬的。

皇甫惟明从河源军驻地回来,已经是深夜了。

自从担任陇右节度以来,他也算是事必躬亲,兢兢业业,因为他想在陇右做出成绩,从而得圣人青睐,期盼能够返回中书担任宰相,成为太子在中枢的一道屏障。

节度使迁任宰相,是常例,圣人继位之后,大多宰相都有外任节度的履历。

最近的一个,就是牛仙客了,而牛仙客起家是边疆小吏,因此在中枢常常被人瞧不起。

以至于眼下的朝堂,很多人都抱看一种奇怪的想法:生仙客都能当宰相?那我也能。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人家还推行了和法,眼下的圣人,需要的是财政专家,不是军事专家。

皇甫惟明个子很高,原本白白净净的脸庞,在陇右这一年多,也晒黑了,不过这不影响人家是个大帅哥。

此人出身安定皇甫氏,也是名门望族,但他是小宗,皇甫侏是大宗。

「等了多久了?」

皇甫惟明回到节帅府之后,便见到了在此等候的族弟监察御史皇甫。

皇甫侏(shen)跟随皇甫惟明进去后堂,主动去端来一盆清水,递上擦脸毛巾,笑道:

「隋王得知你今天会回来,让我下响便在此等候了。」

李林甫安排给李瑁的六个人,每一个都有其作用,皇甫侏就是负责做李瑁与皇甫惟明之间的中间人。

至于六人之一的安重璋,也就是李抱玉,安排他来可不是因为安思顺人家这次来,是不会再走了,处理了盖嘉运,人家在河西有新的任命。

别看都姓安,但是安重璋与安思顺没有亲戚关系,都是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国出身,但是安重璋这一支早在北魏时期,便已经在中原混的风生水起了。

所以两人见面之后,也没什麽好说的,不就是都姓安嘛。

皇甫惟明接过毛币,弯腰洗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