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简单干脆的,乾死了突厥派过来监视王言动向的斥候。于是突厥那边也就收到了消息,于是谈判的速度骤然加快,于是在草的嫩芽,又一次顶破草原的土地之时,王言收到了正式的文书,罢兵!
罢兵的条件是,这边的东啊突厥,包括西突厥,全部内附,服从大隋的统一管理,维护并执行大隋的政策,配合大隋官员进行治理。
突厥贵族没有反抗的馀地,他们已经分裂了,已经人心不齐了。如果再打下去,他们都会死。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归附了大隋,还是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带着部族远走西域。
这对大隋是件好事,走的肯定都是不服管教的刺头,省了不少力气。而且他们去到了西域,也必然不老实,在西域那边惹事生非,这对大隋是有利的事情。
突厥内附,标志着突厥政权的灭亡。从这个角度来说,王言也算是一战打出了灭国大功。
同时突厥覆灭的影响力也不止于此,随着消息的扩散,吐谷浑老实了,西边高原上的各种部族也老实了,高句丽都安稳了不少。一仗给大隋打出了又一次的安稳发展的时间,可以安心的经略百越丶南越之地……
面对罢兵的命令,王言一句怨言没有,尽了最后的行军总管的职责,精编了手下的五万大军,汉胡一体,安排了各自的驻防地点。
毕竟草原是新得的地方,武力镇压反动是必要的事情。绝对不能让突厥喘过这口气,回头再生事端。
同时王言也在这时候,又一次的确定好了战后的抚恤等等,以及他老王家自己的一些收买人心的照顾。
等到安排妥当以后,散布在各地方的部队,就是由着各种的都督丶大都督话事了,或者是更进一步的杂牌武将领导部队,没有王言这种统帅的事儿了。
王言很早以前,身份就已经由武将,转换成了统帅。那是在最初,组建水军部队的时候,队伍越来越大,管的也越来越多,虽然那时候他仍旧只是扬州骠骑将军,但实际上就是水军统帅。
只不过是这一次对突厥的灭亡之战,他第一次正式挂帅行军总管,这才算是彻底的成为了一名实际上的军方统帅,实际成为了一派军方大佬。
他的军中班底,自然便是他统领过的部队,扬州的水军以及草原上的这些隋军,和突厥军队。他在战时,就已经临阵提拔了不知道多少人。在战后,进行统一的封赏之后,这些人注定要被拆开,那时候他的影响力,就算是扩张到全军去了。
哪怕这对王言同样有力,但相比起这些人聚到一起,威胁就小多了。这是老杨家,对王言这样的统帅的必要限制。
毕竟真的维持原样,什麽都不动。以王言的威信来说,他的文书,说不定比朝廷的文书都好使。王言都能直接调动部队。
而且王言不必要可以调动所有部队,他只要能够调动一部分,剩下的人自然就景从了。那才是真正的大威胁。
与其如此,让王言在全军扩散一下影响力,但是无法有效的调动军队,只能利用军中人脉办事儿,就要好的多了。
总也不能真的弄死王言……
来时是一堆人马轻装简行,回程也大抵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大堆的拿命蹭功劳的豪门大户之家的子弟没有撤走,他们现在还是各级的军官,有的不想走了,有的想要调走,那就得是他们身后的家族各施手段了。
王言倒是没有觉得这些人蚕食他的根基,这些人没有那个能耐。主要是这一次打胜仗,他也是收获了不少豪门大户的人情的。是杨广做主塞进来的,但事儿显然不是那麽回事儿。
因为王言是主帅,他要整死这些人有无数的办法。但他没有那麽做,只是弄死了几个实在坏事儿的,剩下的该给的功劳一分没差,该升的职,也都没有故意针对。
甚至就算是死的那几个,家里人还得感谢王言呢。毕竟两国交战,并非儿戏,王言出征之前看谁不顺眼砍几个祭旗,立立军威,他们也都是有准备的,没有小题大做的藉此政治发难,追究他们的家族就不错了。
当然他们的感谢也只是面上的罢了,毕竟死的自家人,有个态度意思意思就行,大家也还是看不过眼的。
那些大户也是一样,人情归人情,看不上还是看不上,毕竟王言是异类麽。
王言却是不管那许多,他带着部曲,和多出来的一个李靖回到了大兴。李靖的事儿,都是他安排的,直接随他一起调回来了。
留在那边也没什麽用,毕竟突厥都相当于是被灭国了,除了镇压反叛,也没什麽大的战事,没什麽意思了。
他的归途,是一路有人提前传消息到大兴的。
所以当他回到大兴的时候,在十里之外,便遇到了出城迎接的杨广以及一大堆的朝臣。这已经给了王言很高的礼遇。毕竟他没有带大军回来,杨广又是皇帝接班人,还有各种的公卿大臣,规格已经很高了。
「子言,哈哈哈哈……」
杨广热情的抱了一下王言,使劲的用拳头捶着王言坚实的胸口,哈哈哈开心的狂笑,以此展示他对王言的亲切丶信重,也给其他朝臣,看一看他对手下头牌是如何态度。
「臣幸不辱命,未辜负陛下与殿下对臣的期望。」
「岂止是没有辜负,你功莫大焉啊,青史留名,一代名帅,我大隋有你王子言,何愁不兴啊,哈哈哈……」
「此非臣一人之功,乃是陛下妙算,殿下支持,诸公群策群力,军将戮力同心,军士用命血战,还有我大隋倾国之力保我大隋军队精良武备,吃饱穿暖,如此方有此大胜……」
王言与杨广一通商业互吹,分享着胜利果实,回城去了……
日常感谢打赏丶投月票丶推荐票以及默默看书的好哥哥们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