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大章)戒导老仙(1 / 2)

第249章 (大章)戒导老仙

小朝会,刘彻看着报告。

自从卫伉要攻打活祭之城开始,刘彻就在思索拿下北美能对经济产生多大的推动力。

现在的报告上,就是收集过来的各种资料。

刘彻看着报告一边低声呢喃一边沉思着:「菸草……有毒……少量成瘾……大量暴毙……」

这玩意儿在东海上的岛屿上试验了好几年了,成瘾后,烟的呛可以控制血流和心跳的节奏,有时候可以舒压,有时候可以增加刺激。

在心理上,对人的作用特别的大。

这东西一看就是好东西。

现在大汉的工人缺口其实非常大,因为快速发展中,各种行业扩张的都非常快。

工人缺口大,就意味着具体到工人个体,就非常劳累。

毫无疑问,菸草是一种能舒压的好东西。

而且很赚钱。

缺点是,长时间吸入后会损害人体健康,导致其他类疾病生病率提升。

同时,这种成瘾的东西,会非常赚钱,一本万利。

如果推广,美洲那边可算就找到事儿做了。

不过刘彻还要多方思考一下。

刘彻又翻了一页报告,看到了下一项:「可可脂,咖啡……」

刘彻看完后迅速的判断了一下,可可脂,就是一种全新的中端乾果替代品,因为做法的问题,会导致它口感还在大部分乾果之上,也能给人提供大量的油脂,属于零食类,同时也能在危急时刻补充能量。

很明显,如果作为军品,那必然是非常强悍的。

可以极大地提升大汉的后勤补给效率,继续对葱岭以西的国家,形成巨大的压制。

而如果全面推广的话,应该就一个作用,极大地丰富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俗称让老百姓吃香的喝辣的。

好处是,经济结构越复杂,产品种类越多,抗风险能力越强。

如果是现在的大汉,铁路行业出变故,大汉得完蛋。可如果物产比现在丰富一百倍后,就算铁路行业出点什麽问题,最多元气大伤,也不会直接横尸当场。

除了可可脂,还有咖啡。

咖啡,在刘彻看来,就是低端茶叶替代品。

茶叶这种东西,贵,死贵,特别是在深入内陆的区域在吃肉之后,不喝茶,整个人都会不好。

从几年前茶叶推广开始,就一直是求大于供,茶叶价格也是逐年攀升,特别是市场上已经迅速出现了好茶坏茶的区别,目前最好的茶叶比最烂的贵出几百倍不止。

而咖啡,明显可以代替最低端的茶叶。

也就是说,如果开始大规模生产咖啡,就可以让茶叶价格起飞了,彻底变成奢侈品。

刘彻点了点头,虽然这东西也成瘾,但危害比菸草小得多,可以大规模推广。

「这美洲可真是宝贝地方,不知道罗马所在的那片大陆,会有什麽样的产物。」

霍海也在看同样的报告。

看完只感觉葛三他们组织的专业探索队效率还挺高。

这麽快就在南美那边都深入丛林考察了。

甚至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葛三他们明确的发现了地震,大汉这边虽然也早就有记载了,但一般大点的这种地质灾难都发生在无人区,很少感觉得到,所以每次记载的都是比较大型的。

而葛三他们在南美的太平洋沿岸,那感觉到的可是频率极高的各种震感的地震。

除了地震,葛三他们甚至还发现了大西洋风暴。

不过也只是匆匆记录了一下,毕竟他们过去的人还不多,观察频率还不高。

刘彻指了指菸草:「看来,这一批发现的作物,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了。菸草。」

霍海摆头:「当务之急,是花生。」

刘彻有点意外,回头:「嗯?」

说实在的,早在五年前,霍海就应该让葛三他们全力寻找花生的。

但是霍海一是喝酒喝得少,二是当时长安有菜籽油,霍海就把花生给撇在一边了。

如今,第一批种植的橡胶,都已经非常大了,再有一年,就可以开始割胶了。

但花生,却还没登陆。

霍海解释:「菜籽油实际上还是有一些问题的,目前植物学家农作物学家在积极地选种。但这东西在黄河中下游种植,还是不好,产出来的油,有百分之三十的概率是吃不了的。」

刘彻当然知道这个情况。

长安什麽油都不缺,但刘彻开始研究经济后,那叫一个农作物交易精通,市面上农作物什麽价格,什麽情况会导致他们价格波动,刘彻一清二楚。

他当然很清楚菜籽的种植范围。

其实目前菜籽油的问题是芥酸,实际上芥酸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是这玩意儿吧,对食用影响挺大的。

在前世现代,几乎整个东部都不吃菜籽油,而是吃花生油。

既然有解决方案,霍海也没必要把目光一直放在研究院。

刘彻听了之后马上反应了过来:「你是说,花生能榨油?」

霍海:「花生其实就是一种坚果,坚果,基本上都能榨油。只是,花生这种坚果,产量把核桃什麽的吊起来打。」

刘彻明白了:「你是说用花生解决黄河下游油摄入不足的问题?」

黄河下游这边,实际上人食量特别大。

现在工人热潮起来后,各地统计了一下,现在的人,饭量是十年前的翻倍!

要知道这是统一算的重量,各种食物不区分,直接算质量。

如今饮食结构里面,特别是工人的饮食中大量都是肉类,结果吃的比十年前多一倍!

这其中固然有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带来的提升。

但也说明,巨大的体力劳动,对食物需求的提升。

而油脂,可以提高热量摄入,大幅度降低食物需求。

未来工人越来越多,而每个人油摄入提高后,其他食物比重降低,在整体上,整个地区的食物总量就不会有太多变化。

这一种作物,就能抗住整个工业化浪潮的食物问题。

刘彻知道花生能榨油后,也是立刻严肃了起来。

的确,花生才是这一批作物中最重要的,什麽巧克力,什麽咖啡,那都反而不重要,甚至菸草都要往后稍一稍。

张汤:「陛下,有个问题,这花生,要允许中央之国种植?」

在上一个议题,刘彻提出了菸草可可这些东西,不要在本土种植,就在美洲种植。

都是需要立法规定的。

而现在,花生如果拿回来,就例外了。

刘彻点头:「三大营养素包括其他提供微量元素食用的食品,可以拿回来种植,别的东西,不是全民需求的,能放在外面就放在外面吧。」

「现在城市化已经开启,今年各地上报新开的煤矿达到了一千四百多家,瞒报的还不知道有多少,需要这麽多工人,就不要增加农业人口比例了。」

刘彻好说的瞒报,和前世霍海了解那种瞒报还不同。

而是开煤矿需要报备,需要申请,很多人程序还在走,但是资金到位了,人也到位了,一天不开矿就亏一天,所以有些人眼看申请没问题,马上就要拿到证件了,就提前动工了。

实际上大汉现在的新开煤矿快三千家了。

就算平均只有三百个工人,那都是上百万煤矿工人。

这些工人的增加,是大好事。

以前航船可是大部分时候在用风帆随着洋流溜达,现在这开矿量,马上就可以所有的船都满功率过太平洋了,两边来回时间将会大大缩短。

因为竞争关系的原因,煤炭价格即将暴跌,或者说,煤炭价格不变,其他物品价格暴涨,而工人工资也迅速上涨。

两种情况是一样的。

总之,便宜能源正在大量诞生。

等这些煤炭挖掘彻底的稳定下来,霍海的电力工厂,就该铺开了。

目前全国的蒸汽机数量其实不太好统计,毕竟蒸汽机很容易损坏,有些活儿过重的原始型小型蒸汽机,坏了之后就被淘汰了。

但到目前为止,一共制造了多少台蒸汽机,大家都是有数的。

在最初的一年半,全国一共制造了六千八百台蒸汽机。

当初霍海很担心一件事情,因为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英从第一台改良版蒸汽机到五千台用了十五年,从五千台到十万台用了五十年。

而大汉从一台到六千多台用了一年半,霍海担心按比例算,三五年后大汉蒸汽机就会超过十万台?!

不过事实证明霍海想多了,现在四年半过去了,

全国一共制造过八万四千台蒸汽机!

这八万四千台蒸汽机,很大一部分在轮船上。而几乎处于一周只开一两天,其他时候船都在随波逐流的状态。

实际上,之所以没有满十万台,不是因为大汉人力突然够了,而是因为水力机。

当初霍海在造纸厂布置了一套水力机,这套水力机也是很多需要能源的地方争相模仿的,只是因为不如蒸汽机耀眼,所以好很多人没注意到。

但实际上,大量的工厂,位置都是大江大河边,用水力机就能减少煤炭开支。

但问题是用水力机,就没法长期保持机器运转,所以纺织业用不了。

但纺织业用不了,还有很多行业需要能源啊。

所以水力机大量的代替了蒸汽机。

这就导致,整个大汉,实际上就和工业革命时期的英法德混合一样,而不是单走了一条路线。

恰好关中地区走的大英的路子,往洛阳方向沿河走的是高卢的路子,而更下游到了挖煤的大山东西,走的就是德意志的路子了。

因为地方够大,人口够多,按道理应该重蹈宋明覆辙的。

但是霍海暴力发展基建和建筑行业,占据了大量男性工人。

这就导致,工人缺口飞速增加,比工业革命时期的英法德的工人缺口还大!

结果就是,蒸汽机发展的非常迅速。

而现在,便宜煤炭即将到来,意味着……工业产品数量要开始暴涨了。

当务之急就是开拓更大的需求市场,否则,物价就要下跌。

目前除了各地都在积极地把隐藏在山间的蛮族丶四境的土人纳入工业时代生活之外,最关键的,恰恰是南下的路。

整个大汉附近,有两个地区有人口市场。

一个是安息,一个是天竺。

大汉距离安息,还有一个大月氏大夏没拿下。

距离天竺走北线很远,但是……南下走通了。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南方海军基地,终于把天竺南北的航路给全部探查清楚了。

与此同时,从蜀郡方向修建的道路,也延伸到了缅,转道通到了天竺。

这可是蜀郡这边的全工业产值,全部砸下去,从夜郎,滇国,疯狂的招募工人,参与修路。

这条公路,可是修在山顶,修在山间的公路。

甚至光是发工亡丶工伤抚恤金,就发出去几十个亿!

不过,对于夜郎和滇国的人来说,这麽多钱,足够吸引他们了,就算有一定的生命危险,他们也愿意。

以前加入军队,还不是有随时死亡的风险?而大家加入军队,就是为了吃口饱饭。

现在给大汉当工人,死亡概率远不如加入军队,而赚的钱不只是自己能吃饱饭家里人吃饱饭,剩下的钱还能购买衣服,购买盐,铁,各种工具。

不说别的,光是成都产的一把剪刀,以前夜郎国内,王室都没有,现在花十几大钱就能买到。

他们当然甘于冒风险。

本来八年前开始,成都就在往南修路,修到金沙江就断头了。

六年前滇王投了,大汉就组织修这边的公路了。

北方搞出来围堰法之后,成都这边也是在第一线学习。

费尽力气,终于把两边公路给连上了。

那座桥,花了成都三个月的全部收益!

但是,成都现在不通陕西,赚的钱就必须花掉,所以张骞也不心痛,几乎是砸钱修的这条路,这要是换成在长安,这麽多钱都够再修一条通往同关的火车线路了。

三年前开始,海军在缅区的沿岸建立了几个基地,路上的人探索过来后通过定位法,确定了最短最优公路路线。

但是这三年修建过程中,整个道路修建工程,遭遇了四次泥石流,两次爆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