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皇榜隐雠隙(1 / 2)

神京,推事院官衙,周君兴官廨。

周君兴听郑英权提到周严,心中猛然一跳。

当日他的族侄周严入京赶考,因为贪慕他的权势,几次上门拜会,原先周君兴并不当回事。

但是一次无意间谈话,周严说起拜谒春闱待选官员之事,那时周君兴正翻查蓝皮册子失利。

他听了周严之言,心中便动了心思,将这族侄当做考生中的耳目,并加以笼络,不仅将他接入别苑居住,还让儿子周子安予以关照。

周子安与周严几次饮酒,听周严酒后曾说起吴梁丶林兆和之事,他便随口转告父亲,当时不过是无心之举。

周君兴父子都没想到,随着事情离奇发展,周严最终居然发挥大用……

周君兴最终设下圈套,用美酒女色让周严落入彀中,又给吴梁设下圈套,并决定用周严举告诉状,引动会试舞弊大案。

没想到临到早朝之时,都察院御史孙守正却早他一步,当庭弹劾揭开舞弊大案。

这也使得周君兴处于更有利形势,免去他冒险将周严推到人前,给自己带来牵联和隐患。

在孙守正的弹劾奏本之前,周严的诉状显得微不足道,即便没有的周严的举告,吴梁也难逃牢狱。

所以,舞弊大案日渐嚣然,很多人都忽视了周严的存在。

等到后来七十三名举子联名举告科举之事,泥沙俱下之状态,周严就更加不被人关注。

而这种态势,也正中周君兴下怀,能让他和舞弊案的牵连风险,最大限度的化于无形。

但是吴梁自尽,使得林兆和得以脱罪,大理寺正杨宏斌缜密老道,注意到林兆和连累入狱,源于举子周严的举告诉状。

周君兴心中暗自生出警惕……

郑英权继续说道:「杨宏斌调用周严的述状,仔细阅读推敲,并以整理案情为由,询问下官当日举告之事。

好在周严在述状之中,只是因林兆和与吴梁关系紧密,怀疑林兆和涉嫌舞弊,并不是实证举告,所以周严的述状并没留下把柄。

杨宏斌曾想提审周严,属下估计他似乎有所察觉,但并无实据,所以想寻找其中破绽。

但因林兆和无罪开释,徐亮雄认供画押,此案已可结案,杨宏斌多半心有顾忌,所以此事被暂时搁置。

不过,大人一向得圣上器重,前番神京数次大案,圣上都倚重大人侦缉办理,此举对三法司职权有所逾越。

大理寺对我们推事院可没有好感,属下担心科举舞弊案了结后,大理寺会不会追溯源头,旧事重提。

借周严之事,寻我们推事院的错处,以此削弱大人的圣眷,大人不可不防。」

周君兴神色阴沉,说道:「英权所言有理,朝廷各官衙之间,一向都是此消彼长,我们风光,自然要有人倒霉。

但是周严举告诉状,并无什麽错漏,吴梁丶徐亮雄都罪名已定,足以说明诉状上皆非妄言。

况且,前方落地举子大举离京,引动城内风潮,周严也已离京返乡,杨宏斌想生事,也已不得便利……」

郑英权一听此话,心中有些诧异,按周君兴的说法,周严几日前就已离开神京。

如今舞弊大案虽已大致落定,但毕竟还未审结昭告。

按照司刑常理,周严作为本案相关之人,案情未完结之前,不得离开神京,便于随时传讯。

但随舞弊案中途激变,吴梁身亡,徐亮雄认罪,都察院孙守正为首功,周严已不算要紧证人,无人监察动向,也在情理之中。

但大人既然知晓他离京,为何没有阻拦,而是任他走脱……

当初事发早朝的前一日,周君兴便交代正英权,布置缉拿吴梁一事,也恰恰在那日上午,周严入推事院举告。

郑英权在推事院这等阴森官衙多年,他可不会相信什麽无巧不成书。

但是他能在推事院立足多年,安然无事,还能被周君兴视为心腹。

就是因为他进度有据,不该知道的事情,他从不去过问,更不会有意刺探,这是他的自保之道。

而且眼下舞弊大案已落帷幕,有些私隐更没有知道的必要,否则牵连过深,反受其害。

至于周严是否真的已离开神京,杨宏斌是否会紧抓此事不放,都跟他郑英权没什麽关系,更不会轻易去招惹牵扯……

……

神京,大理寺官衙。

守门的两位差役,看到大理寺正杨宏斌走出衙门,连忙躬身行礼。

杨宏斌身后跟着两个抬着滑竿的仆从,上面坐着刑伤未愈的林兆和。

自从吴梁自尽身亡,大理寺卿韦观繇入宫急报,贾琮见机出言开脱,身陷囹圄的林兆和,终于等到了转机。

回想圣上对林兆和异常关注,又鉴于林兆和会榜第三的名望,事后韦观繇和杨宏斌推测根由,圣上必定点了此人入一甲。

否则林兆和牵扯舞弊大案,圣上不会如此惊诧恼怒。

而韦观繇转述当日贾琮殿上之言,杨宏斌也觉得极其中肯有理。

两位大理寺主办此案的官员,都是智慧明达之人,当今圣上的这种反应,足够他们在此事上达成共识,该怎麽处理已很明晰。

韦观繇为了力求稳妥,又亲自对林兆和做了几次盘问,笔录画押之后,又让杨宏斌带人搜查林兆和住处,以确定无虞。

今日一早,韦观繇亲自签署公文,将林兆和无罪开释,并通知家属来接回。

杨宏斌做了大理寺正,亲自将林兆和送出官衙,可算对其足够礼遇。

杨宏斌之所以会这样做,不仅是他曾得贾琮之托。

更是他参与案情审理,目睹林兆和酷刑下宁死不屈,吴梁不愿污证自尽而亡,心中自有一番是非忠奸,需要予以明示。

当林兆和的滑竿在杨宏斌陪同下,走出官衙的那一刻,已引起不少路人关注。

杨宏斌亲自送林兆和开释,也是以大理寺官衙之名,向世人彰显林兆和清白,自然也为以向当今圣上有所展示和交代……

其中更要紧一桩原因,林兆和已不单是一名涉嫌贡士,更是大理寺和推事院角力的重要砝码。

推事院构陷林兆和会试舞弊,主犯吴梁不堪逼供自尽,两相比较之下,大理寺明察秋毫,抽丝剥茧,为林兆和洗脱冤屈。

天下士民,朝廷百官,众目睽睽,谁忠谁奸,谁为司法正溯,谁为酷吏浊流,才可昭然若揭!

……

当林兆和的滑竿被抬出大理寺衙门的一刻,他苍白而沉静的脸上,明显浮出如释重负的神情。

对身边的杨宏斌抱拳说道:「自兆和囹圄之时,多亏大人明察秋毫,从中斡旋,不然我已死在酷刑之下,也等不到今日。」

杨宏斌微微一笑,说道:「本官只是尽职尽责罢了,当初吴梁自尽,寺卿大人察觉案情蹊跷,入宫奏请圣意,为你周旋。

正巧遇上威远伯入宫面君,威远伯与你有同年之谊,列榜之荣,当殿向圣上剖析疑点,为你开脱。

圣上和寺卿大人皆深以为然,众因交合,你的案子才有了转机。」

林兆和神情凝重,说道:「兆和何德何能,竟得到三位大人眷顾,死里逃生,洗清冤情,大恩大德,永铭在心!」

转而说道:「大人,兆和有一事相求,如今吴梁已亡,人死罪消。

我想给他起一场法事,妥善照顾棺木,等到今冬之时,将他灵柩送回故里,入土为安,以尽同窗之情。」

杨宏斌叹道:「吴梁虽然行止失矩,取巧功名,闯下大祸,但他不愿诬证,自尽而亡,心有善念,胸藏血勇,很是可敬。

他的棺木停放在城东义庄,我会禀告寺卿大人,出具公文,让你来处置他的遗骸。」

林兆和神情激荡,抱拳说道:「多谢大人成全。」

杨宏斌又说道:「会试舞弊案即将落地,朝廷很快会重开殿试皇榜。

此案涉及舞弊的九名贡士,证供确凿,按律要革除功名,永不入仕,令人唏嘘……

你已洗清冤情,榜上功名却少不了你,也算不幸之中大幸。」